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尋找腦中幻影》部分摘要

一、關於幻肢: 作者以腦區重整的理論為基礎,並從學習癱瘓來延伸發想出「鏡盒治療」。這個鏡盒治療對於至少一半的病例都能有效地緩解,甚至解決了當時好似無從下手治療的幻肢痛。 人類本著先天的基因遺傳,還有後天五感與運動命令在腦內的整合經驗,會盡力建立「確保自身能夠好好生存於當下時空環境」的身像。 後天經驗的影響力闡明了大腦的高可塑性、高度學習適應的能力,可是一旦「學」錯反而會成為缺陷 。 二、幻肢痛: 「疼痛」等困擾個體的感受是判斷其生病與否的重要指標,不過痛覺受體和大腦的疼痛中心其實沒有熱線,反而腦中的許多區域是 以各種複雜的方式相互影響,最後讓疼痛中心做出對於生物健康狀況的「意見」 ;也就是說,身體出問題不一定會有感覺、身體沒問題也不一定沒感覺。 三、無意識的視知覺——「如何」通路: 案例:可以辨認顏色跟粗細,但無法知道東西和臉的形狀,在此情況下還能靈活、正確地拿到鉛筆;無法知道信箱裂縫是垂直或水平,認為自己無法把信封正確放入,但時機上卻能靈活、正確地放入。 感覺與知覺不同,知覺有許多大腦主動解釋的成分,包括立體形象、光源陰影位置、動覺與色覺。有病人無法感知「速度」,談話時無法感知臉色表情的變化,像是在講電話一般,或者倒水常常倒到滿溢而不自知。 演化上的新通路(「什麼」通路,從枕葉到顳葉,與視網膜的中央小窩有關)是做辨認用,讓人得知是否需要抓、打、逃、性交,而舊通路(「如何」通路,從枕葉到頂葉,與視網膜的周邊視野有關)是做位置方向移動等行動的感知,讓人能夠判斷自己與物體的距離、向自己靠近或遠離、是否需要閃躲或抓取等等。 四、「看」跟「看到」不一樣: 案例:一個眼盲(部分視野或全部視野)的人,竟能看到充滿幻象的,對他來說是栩栩如生、鮮明無比的夢幻世界——比如看到猴子坐在眼前的人的腿上,即使「理性知道那是假的」「還是會看到」,且無法預測及掌控——跟想像出來的視覺心像完全不同。 其實正常人也會有知覺填補,但它只發生在盲點中(有病人的盲點很大片)。知覺填補並非猜測或者其他高層的認知程序,它與觀念的填補(比如你知道你背後有什麼東西)不同。在正常人身上,我們在低層感覺區收到的訊息會傳到高層中心,高層中心會送回最適合的答案給低層感覺區,在這些不斷的交互作用下,

《認知心理學》課程心得報告

一、關於感覺與知覺: 「感覺」是指由物理刺激轉換而成的生理訊號與其傳導;而感覺經過腦神經的運算(腦補),受到過去的經驗、知識與情境脈絡的影響之後,進而被我們認出、組織、理解,甚至扭曲,成為「知覺」。也因此,不同的人經歷相同的感覺,很可能會擁有不同的知覺。以視覺來說,看到同樣的東西,每個人對於大小、顏色、形狀等特性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評語;比如看同樣的螢光色,一個人覺得這明明就是綠色,另一個人可能覺得這根本就是黃色。 除此之外,我領悟到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不同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可能並非純粹基於邏輯這樣高階的層次,而是基於知覺的層次;比如聽見同樣一句帶有笑意的話,縱使大部分的人認為懷有善意,但還是會有一部分的人會認為懷有惡意。 二、關於創造力: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在人格特質的養成方面,有幾項特別重要,那就是要有面對障礙時的堅持與信心 ,要願意接受新經驗與冒合理的風險,然後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對於「模糊狀態」的忍受力。 在心理計量取向上,創造力常以「發散性思考」測量,也就是測驗人在面對開放性問題時,能夠「多有創意」地反應的能力;其中又以四個指標來評量,分別是流暢性(反應個數多寡)、變通性(反應類別多寡)、原創性(反應罕見程度)、與精進性(反應精緻程度);另外也有以「遠距聯想」測量創造力的方式,即測量人們「多能連結」不同的元素或概念。在認知取向上,創造力常以突破性問題的解決能力來評估,看人是否能夠突破窠臼、跳脫熟悉的方式、破除那些「自己預設的、但不必要的」各種假設,從而恍然大悟解決問題。 老師也提供了我們很多練習創造力的方式,像是把各種元素做聯想、類比、重組、組合、刪減,用「盡可能多種」的角度去看待各種事情,從而培養開闊不設限的心胸;如此一來,便能漸漸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三、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一樣嚴謹,講求實證與邏輯。其實網路上很多文章或者各式媒體報導,很容易陷入斷章取義的境地,最常見的便是把相關性說成像是有因果關係一般,誇大其詞博取注意時也誤導了大眾。 學過心理學的我們,應該要能夠具備辨別這些文章可信程度的能力,懂得見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仔細辨認出其他可能的「混淆變項」、謹慎看待統計的手段與結果、並明白這些研究的假設前提;然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因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