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課程心得報告

一、關於感覺與知覺:

「感覺」是指由物理刺激轉換而成的生理訊號與其傳導;而感覺經過腦神經的運算(腦補),受到過去的經驗、知識與情境脈絡的影響之後,進而被我們認出、組織、理解,甚至扭曲,成為「知覺」。也因此,不同的人經歷相同的感覺,很可能會擁有不同的知覺。以視覺來說,看到同樣的東西,每個人對於大小、顏色、形狀等特性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評語;比如看同樣的螢光色,一個人覺得這明明就是綠色,另一個人可能覺得這根本就是黃色。

除此之外,我領悟到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不同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可能並非純粹基於邏輯這樣高階的層次,而是基於知覺的層次;比如聽見同樣一句帶有笑意的話,縱使大部分的人認為懷有善意,但還是會有一部分的人會認為懷有惡意。



二、關於創造力: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在人格特質的養成方面,有幾項特別重要,那就是要有面對障礙時的堅持與信心 ,要願意接受新經驗與冒合理的風險,然後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對於「模糊狀態」的忍受力。

在心理計量取向上,創造力常以「發散性思考」測量,也就是測驗人在面對開放性問題時,能夠「多有創意」地反應的能力;其中又以四個指標來評量,分別是流暢性(反應個數多寡)、變通性(反應類別多寡)、原創性(反應罕見程度)、與精進性(反應精緻程度);另外也有以「遠距聯想」測量創造力的方式,即測量人們「多能連結」不同的元素或概念。在認知取向上,創造力常以突破性問題的解決能力來評估,看人是否能夠突破窠臼、跳脫熟悉的方式、破除那些「自己預設的、但不必要的」各種假設,從而恍然大悟解決問題。

老師也提供了我們很多練習創造力的方式,像是把各種元素做聯想、類比、重組、組合、刪減,用「盡可能多種」的角度去看待各種事情,從而培養開闊不設限的心胸;如此一來,便能漸漸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三、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一樣嚴謹,講求實證與邏輯。其實網路上很多文章或者各式媒體報導,很容易陷入斷章取義的境地,最常見的便是把相關性說成像是有因果關係一般,誇大其詞博取注意時也誤導了大眾。

學過心理學的我們,應該要能夠具備辨別這些文章可信程度的能力,懂得見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仔細辨認出其他可能的「混淆變項」、謹慎看待統計的手段與結果、並明白這些研究的假設前提;然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因為懂了這些而多了一些責任,那就是要幫助週遭人們避免誤信被扭曲的研究結果;讓他們明白,雖然那些研究的發展前途可期,但科學家們現在腳下正在踏的步伐才是更值得弄清楚的事情。



四、關於決策:

人們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做決策時不可能真的有那麼多時間與心力去了解所有選項,與其潛在的代價與價值。有些人沒有意識到「有限」這一點,執著於了解、比較「儘可能多」的選項,並選出「自認為最佳」的那一個。然而事實證明,花費這麼多心力在「找出最佳選項執行」,結果卻不見得比較好;反而有可能因為猶豫不決、花費過多腦力而犯下錯誤,並且因為期待過高而導致悔意的加劇。

綜上所述,更有智慧的選擇方式,應該是能夠認知到這幾點:「量力而為地做選擇即可、基本要求能滿足即可、任何選擇都有其優缺點」,從而作出令自己滿意的選擇,且樂見其所衍生的、不可預知的後果。相反地,有另一些人會過於忽視「理性」的重要性;面對現代文明的高度複雜,那些為節省大腦資源所演化出來的「捷思法」有時已經不管用,甚至損人又害己;比如說各種歧視(哪種人就是貧窮低賤)、怨天尤人(女人非高富帥不愛、自己就是比別人都衰都歹命)、在樣本數少得可憐的情況下自以為能預知未來(連續賭輸不信邪繼續賭)⋯⋯等等。

了解了這些之後,請讓我們學會弄清楚自己的理性大概有多少,並且把他們留給那些重要的地方,其他像是「下一餐要吃什麼」這類的問題就留給直覺決定吧。



五、讀書報告:

在相關書籍《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第七課,他們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之中,我專注於探討「輸入偏差」與「結果偏差」的部分,以下是我的結論。

「輸入偏差」,舉例來說:一個人常常待在圖書館,並不代表他都在累積學問與知識,有可能他只是把那裡當作休息的地方——比起看書,更常在睡覺、上網閒晃;一個商品的廣告不斷強調它是市場佔有率最高,並不代表該商品的品質比較好——這個「第一名」可能只是該公司在宣傳上面砸大錢與羊群效應的結果。要避免輸入偏差,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不受情緒與直覺影響,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並以邏輯思考:到底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一個人學了多少東西、產品的品質如何),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得知?

再來是「結果偏差」;舉例來說,當人們看見飛機失事的新聞後,就突然變得比較不敢搭飛機,誤認為它的危險性提高了,然而那件意外與日後搭飛機失事的可能性,事實上是完全獨立不相關的兩回事——一個沒有戀愛經驗的人,遇到一個平時就對大家都比較貼心、比較開朗的人,誤認為對方已經漸漸喜歡上了自己,殊不知那對對方只是再平常不過的行為罷了,況且每個人表現自己喜歡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要避免結果偏差,我們應該用更宏觀、長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要只聚焦於近期、看起來顯著的事件結果。

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簡單這麼說:同樣是看到一件已經發生的事,輸入偏差是被表象誤導,進而錯誤推論導致這件事的原因;而結果偏差則是擴大解讀該事件的決定性與影響力,進而誤判情勢、武斷推論未來的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看穿人心的問話術》書摘

《尋找腦中幻影》部分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