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書摘

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


建議書摘使用方式:

 本書摘的目的在於,讓未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先做預習,並了解其概念;讓已讀過本書的讀者可以作複習用,並掌握其精華。
 本書的目的在於,強化偵錯神經,預防錯誤抉擇。本書一共有52章,而每一章都說明了一種非理性的思考偏誤,讀者可以藉由自己對於各章的標題或畫線重點的興趣來個別使用,不必依照章目順序閱讀。




----書摘開始----


01存活者偏誤The Survivorship Bias
 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的贏過了失敗者們,所以人們經常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在影視音樂巨星、名模、高朋滿座的餐廳、大型跨國公司等成功者的腳底下,其實還有著一片失敗者們的墳墓被人們所忽視,如此人們便容易犯下存活者偏誤。(編按:當然,我認為人們也不需要因此喪失了理想,因為那是促使我們進步的重要條件。)

02 泳將身材的錯覺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人們有時會產生一種錯覺,傾向把篩選標準(因)和成果(果)互相顛倒。一流大學因為它本身是一所好大學所以裡面的學生都很好?用了這項廣告中的產品便可以變得像代言人那樣的好?常常游泳便可以得到奧運泳將的好身材?別倒果為因了!成功者多半是靠運氣成功的。
 許多人考慮在職進修 MBA等課程只因為認為它可以幫助自己增加收入,實際上應該幫自己找找其他理由再來進修才是。當人在讚頌一些令人嚮往的美好境地時,我們最好睜大眼睛看清真相,對自己誠實負責

03 過度自信效應 The Overconfidence Effect
 人們總是高估了自己在預測和估計方面的能力與知識,甚至可以說嚴重的高估了!(編按:作者認為,沒有過度自卑效應這種相反現象,可我則不這麼認為,某些時候我們確實還是會因為狹隘的想法限制了自己其實做得到的行為。)另外,此效應男人普遍較女人嚴重,而悲觀主義者同樣會受此效應影響。總之,我們最好去質疑所有的預測,尤其實那些號稱自己是專家的人所作的預測

04 社會認同 Social Proof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我們容易認為愈多人做、愈多人相信的事就是對的,然而實際上那件事很可能是錯的。當有人宣傳自己的東西是銷售冠軍,或者自己的主張有很多人跟隨時,我們依舊要去確認它到底好或對在哪

05 沉沒成本謬誤 The Sunk Cost Fallacy
 「難看的電影都快看完了就繼續看到完吧!公司的策略持續了許久都不見效果,還是再撐一下吧!雖然被這擋股票愈套愈牢,這時候賣還是太不甘心了,再等等吧!這段感情都投入了那麼多心血,就這麼讓他了結不好吧!」以上這種能讓我們延緩面對痛苦的時間,暫時讓我們能安於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實際上卻愈虧愈多的行為 ,便是沈沒成本謬誤。如果想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的話,我們該知道,還有許多比「我已經投入許多在上頭」更好的理由呀

06 互惠 The Reciprocity
 互助互惠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風險管理和生存方案,不過有人卻會利用你對他的虧欠感,希望日後你能給他幫助或好處,所以即便只是別人的小小心意,我們還是該考慮要不要欣然接受它!另外,我們該知道它醜陋的一面是報復;冤冤相報只有在其中一方願意寬恕時才得以停下來呀!

07&08 確認偏誤 The Confirmation Bias
 這是一種將所獲得的新資訊解釋為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否則就是特例。「命理師與經濟學家預測一個『大方向』,結果『好像』真的往那個方向走了,你就會覺得它們的功力真好; Google、微軟和蘋果之所以會這麼成功,必然全是因為他們擁有優良的公司文化和創意的發揮」以上這些都算是確認偏誤!事實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忽略就此消失,然而許多阻礙常只被我們解釋成特殊情況或無法預見的困難,所以那些和既有理論相違背的新資訊,我們應該趕緊記錄下來,並反過來驗證理論!另外,我們也該知道,真正對的信念是經得起一再的考驗的,而尋找否證證明這工作需要由我們自己來做,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09 權威偏誤 The Authority Bias
 所謂專家、權威,無論是哪種領域、或大或小,都會有犯錯與失靈的時候!然而,面對他們時,我們的獨立思考常會不自主地縮矮一截;所以,當我們愈能以批判的態度去挑戰他們,我們就愈自由,也愈有自信

10 對比效應 The Contrast Effect
 當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若同時出現某個較為差勁的可參照對象,我們就會因此判定原本所觀察到的事物較美好。在我們買昂貴物的附加物(如裝飾、裝潢等)時,便容易被商人利用此效應。同樣為了花十分鐘的路程來得到十塊錢的折扣,我們會較願意買小吃而非西裝。現在股價是他之前最高價的一半,所以很便宜?我們只該關心接下來會漲還是會跌。和條件比你優的人出去,將容易讓其他人低估你原有的魅力,反之可以利用這點(笑)。

11 現成偏誤 The Availability Bias(可得性捷思法)
 我們傾向於借助一些容易取得的例證,來為自己描繪出一幅自己所以為的世界圖像,認為:「如果這件事我很容易想到,就表示它一定很重要。」為何我們經常高估重大事故的致命風險,卻低估了憂鬱症與癌症的致命風險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多是以「戲劇性原則」來思考,而非量化原則。例如:「最近又發生墜機事件了,可見坐飛機真危險,我們還是取消那個行程好了?他當了一輩子的老菸槍都活到一百歲,可見抽煙沒有人們所想的那麼有害健康?雖然這個病人用我平時那套診斷方法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但還是擠出個建議給他好了?」為了避免現成偏誤,我們最好多多和與我們經驗或思考方式不同的人共事

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Die Es-wird-schlimmer-bevores-besser-kommt-Falle
 專業顧問為公司看診,指出了公司的缺點,並說:「情況有點棘手,要起死回生並不容易,所以在情況好轉前,業績可能會再下滑一陣子。」像上述例子這樣,若專業人士對情況一無所知時,他就會請出「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這道具。所以,要是有人建議我們一條「先經一番寒徹骨」的路,我們最好對這樣的建議多點戒心;不過確實,有些情況會跌落谷底再倒吃甘蔗,如改行、重整公司某部門等等,但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會有足堪檢驗的里程碑可見,而非僅僅把目光投向一望無際的天空就好!

13 故事偏誤 The Story Bias
 為何就連真實的故事也可以是騙局?因為故事是由人說的,它早已經扭曲或簡化了事實!像是我們理解歷史,總是會在事後為既有歷史加工、製造一套「意義」,比如說:凡爾賽和約「導致了」WWII,葛林斯潘的寬鬆政策「導致了」雷曼兄弟的破產;然而這些情況真的「只是」因為這樣嗎?我們總是將難以理解的事實拒於千里之外,卻被引人入勝的故事給吸引,所以當我們面對各種饒富意義的故事時,最好去質疑他「不願意傳達給你的」是什麼

14 後見之明偏誤 The Hindsight Bias
 所有已發生的事,彷彿都緊密地遵守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正常不過的邏輯。比如說:「某公司會如此成功,一定是當時如何如何!WWI的發生就是因為塞拉耶佛的那聲槍響!誰與誰果然分手了,一定是因為他們黏得太緊或個性差太多了!」所以,我們必須接受世界的不可預見性,還有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糟糕透頂的預言者;而為了盡量避免後見之明偏誤,我們最好詳實地記錄每一刻,並閱讀事發時的日記或簡報

15 司機的知識 The Chauffeur Knowledge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的「真知」,它是滿懷求知慾的努力得來的成果;而另一種則是「司機的知識」(請參照故事「普朗克的司機」),是由那些知道如何表演、擁有如簧巧舌的人頭頭是道所講的廢話。普通記者的報導多半語帶諷刺、流於片面、篇幅短小,資深記者則反之。若要辨認真知與司機的知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個值得參考的指標,甚至那些擁有真才實學的人說出「我不曉得」這句話還有可能語帶驕傲!

16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我們經常比自己以為的還要來得狀況外,天真地以為實際上無能為力的事還是可以受到我們的控制。大方承認吧,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掌控;但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可以做的、小小的,卻能累積成偉大成就的事

17 激勵過敏傾向 The 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
 請注意那些需要你付更多錢的「良心建議」。人們對於激勵的反應,有時並不符合激勵原本的目的。例如你問理髮師:「我需不需要理髮?」想當然爾他會回:「非常需要(笑)。」上述的激勵,原本的目的是讓他幫助你,可是他的目的卻是只想賺錢!所以若要設置獎勵制度,請將它完善到能避免此錯誤

18 均值迴歸 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
 醫師、顧問、教練以及心理治療師的效用令人質疑,因為像:天氣、股價、士氣、心情、業績等複雜的狀態,其極端的成果會和較平常的成果交互更替!所以一件事的情況轉好,完全不見得是托某人某事某物的福

19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為什麼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因為舉凡所有「爽到你,艱苦到我」的各種情況,例如環境污染,我們實在無法指望人類的道德理性!若欲解決公地悲劇的問題,只能進行「私有化」或者「管理」。

20 結果偏誤 The Outcome Bias
 請別用結果來論斷某個決定,這很可能是狹隘而傷人的自以為是。若一個醫生今天醫死了好幾位病人並不代表他醫術差。在樣本數不夠龐大到接近事實時,千萬別以成敗論英雄

21 選擇的弔詭 The Paradox of Choice
 我們有時會為了選出「最好的那一個選項」而勞心費力,然而這是不必要的。關於選擇的弔詭,主要的原因經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研究後有三:一、大量的選項會使內心一片茫然;二、過於簡化的標準容易導致不良的決定;三、事後對於自己最終的決定容易感到不滿與後悔,因為期待過高。因此,面對眼花繚亂的選項,不需要感到慌亂,只要知足常樂地接受「夠好」的那一個即可,因為「夠好」的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了

22 討喜偏誤 The Liking Bias
 由於我們想受人歡迎,於是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小心「因為你值得、只有你能影響、大家都在一陣線上」這些話術;當別人表現得對我們愈有好感,我們就愈容易認同、回饋或幫助他們。在交易時我們最好不要因討喜偏誤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

23 稟賦效應 The Endowment Effect
 當我們擁有某物,會主觀地為它大大地加值;比如說,買賣二手物品(自己為原所有者)時我們往往捨不得低價賣出。另外,「準擁有物」也會造成此效應,像是「拍賣會得標者的詛咒(事後哭著慶祝自己的得標)」。請記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隨時都有可能離我們遠去,別緊抱著某件事物不放

24 奇蹟 The Wonder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某些看似不可能的巧合雖然極罕見,但它確實可能發生,有一定的機率!相反的,若他們永遠都沒發生過才真叫人意外。

25 團體迷思 Groupthink
 為何共識可能是危險的呢?一群聰明人基於對其他參與者的信任,很可能會認同某個愚蠢的共識!為了避免這錯誤的發生,我們最好需要一位批判發言人

26 輕忽機率偏誤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我們對於自己期待發生的事件的「規模」有反應,如彩金、電壓等,而對於其發生機率則近乎無感。除了零風險的情況外(其實不存在,下一章就會提到),我們相當拙於明辨不同風險的危險程度

27 零風險偏誤 The Zero-Risk Bias
 對於各種危險(手術、毒性、只有一發左輪手槍),似乎只有零風險能消除我們的恐懼。因此,為了追求零風險,我們常付出過多資源。股市的高風險大家都知道,但對我們的積蓄受通膨影響的失值卻近乎無感。世上沒有什麼是零風險,我們該學著在沒有什麼是百分百確定的情況下過活

28 稀少性謬誤 The Scarcity Fallacy
 古羅馬人說:「物以稀為貴」;這也是為何餅乾愈少愈可口,為何廣告詞常出現:「機會不多,敬請把握/只剩今天」,為何一顆與眾不同的顏色的彈珠小朋友搶著要的原因。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就是失去判斷力,因此請想清楚那個「搶手貨」你是真的想要嗎

29 忽視基本比率 The Base-Rate Neglect
 人們天生傾向於相信故事而不相信機率,這使得我們時常無法客觀而冷靜地看清統計事實,尤其是那些不容易注意到的低比率。由於針對同一種症狀的病因可能有好幾種,所以醫師必須被訓練不能忽視那些較低可能性的病因:罕見疾病也是有發生機會的。因此,我們該訓練自己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阻礙自己看清那些基本比率

30 賭徒謬誤 The Gambler’s Fallacy
 人類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可以平衡命運的力量。事實上,連生了三個女兒,第四個孩子是男孩的機率依然是一半。有笑話云:數學家帶炸彈上飛機來避免其他恐怖份子的出現。所以呢?我們該辨明某些事前前後後的發生究竟是獨立事件,還是相關事件

31 錨定 The Anchor
 我們會以一些熟知的事物為參考,試著推估出未知的事物,即便他們沒啥關聯。比如說:好看的人受到寬容或款待,還有以看到的別人的價值觀來推測不熟悉的商品價值等等的情況。對於愈難以估價的標的物,如房地產、公司、藝術品等等,我們愈難以抵抗錨定

32 歸納法 The Induction
 我們傾向從個別的觀察推得普遍有效的確信(把特例當常態),但這是危險的。你對我好,就會永遠都對我好?你愛著我,就會永遠愛著我?一個反例就足以推翻一個經過上千次證明的理論。瘋狂但真切的例子:你寄給很多人股市行情報告的電子郵件,其內容每次都是一半預測走好、一半預測走壞;如此一次又一次,到最後就有一批永遠都收到正確預測的人會認為你真神人也!

33 損失規避 The Loss Aversion
 為何凶惡的臉孔比友善的臉孔更容易吸引我們的目光?對於某規模的損失所造成的情緒反應會較同一規模的獲利的情緒反應強很多。為了影響某人的決策,你給的建議應該像「若不這樣做將會損失什麼」這樣,效果較好

34 社會性懈怠 Social Loafing
 只要個人可以在團體中混水摸魚而不致被發現,這種效應就會浮現。一人處在個人狀態或團體中的行為模式會截然不同。為了讓團體效用更好,應該讓個人績效浮上台面;同時團體也可以分攤責任,讓整個團體更願意冒險犯難

35 指數增長 The Exponential Growth
 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線性增長,卻對指數形成長沒什麼感覺。當我們遇到與成長率有關的事物,請別相信直覺。(套用「70規則」可得出「倍增時間」的計算方法:用70除以年增長率可得倍增年數。)

36 贏者詛咒 The Winner’s Curse
 拍賣會的贏家往往是真正的輸家,哭著慶祝自己得標的「獲勝」。巴菲特曾說:「千萬別去參加什麼拍賣!」就算要,請死守願意出的最高價的80%就好!別為了爭一口氣或贏得什麼而付出過多的資源與心力

37 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當人們在解釋一些事情時,容易高估人物對事情所造成的影響。全都是誰的某特質造就了某事物?請撥些注意給其他環境影響因素吧

38 錯誤的因果關係 The False Causality
 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那很可能只是巧合,另外,你所認為的好結果很可能是好原因!

39 月暈效應 The Halo Effect
 個人身上的特質所造成的正面或負面的印象,會不成比例的對整體的印象發揮影響。為了避免此效應,我們應該排除掉那些(如長相)有著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的特質,並看清真相

40 替代路徑 The Alternate Path
風險難以被直接看出,我們該考慮到同樣的結果被好的替代路徑,然後看清那些經由高風險替代路徑所導致的成功。

41 預測的錯覺 The Forecast Illusion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曾說:「只有兩種人會去預言未來,一種是一無所知的人,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人」請以批判的態度面對各種預測,並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那些(號稱專家的)人做出這樣的預測背後有什麼樣的激勵機制呢?那些(號稱專家的)人,他們先前所作的預測準確率究竟有多高

42 聯結謬誤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我們容易直觀地對故事做和諧化或合理化的理解。你可知道,專家認為:因油價戲劇性的飆升而導致石油需求量將上升三成的可能性,比起石油需求量將降低三成的可能性還高?平時,當有意識的思考還在暖車時,我們的直觀式思考早已飆過了終點!直觀式思考最主要的缺點就是:他無法抗拒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然而直觀式思考還是有其重要性,因為它不必勞心費力,但在做重要的決定時,千萬別跟著直觀式思考走

43 框架 Framing
 對於同一件事,我們會因為陳述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才有所謂的「會說話與不會說話」的人,才有所謂的「修辭」這玩意兒!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框架我們根本什麼也沒有辦法陳述,所謂:言為心聲。我們該學著察覺並避免框架對於事實的人性化,並換個與原本不同的框架看待事實

44 行動偏誤 The Action Bias
 因為光是等待而不採取任何行動,會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所以我們總覺得,即使行動本身好像沒什麼用處,我們常常還是做了再說。當我們遇上不明確的情況時,內心便會產生一股想採取行動的衝動(比如說:不管那麼多了,還是衝一發告白再說!),然而這是危險的,因此,若覺得情況混沌不明,請千萬別在掌握狀況之前輕舉妄動

45 不作為偏誤 The Omission Bias
 舉凡作為與不作為都能招致損害發生的場合,就會出現此偏誤。刻意見死不救並沒有比蓄意殺人還來的值得饒恕!六八學運口號: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就是問題的一部分。(讚)

46 自利偏誤 The Self-Serving Bias
 即「事情的成功都歸功於己,失敗全都是別的因素所致」的心態傾向。人們容易高估自己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而仗義執言的好友或討厭你的人們的意見能避免你的自利偏誤,而你該為此感謝他們

47 享樂跑步機 Hedonic Treadmill
 我們不斷的追求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可是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會感到更幸福;而若我們處在不幸之中,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高估該情緒持續的長度與強度!若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有著以下三個經科學驗證過的小祕訣:避免那些無法習慣的長期負面影響如:舟車勞頓、噪音、持續性壓力等;對於物質方面所帶來的各種效益,緊抱持著它們會稍縱即逝的期待就好;對於過生活,長期下來,在群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而有著正面影響力的角色

48 自我選擇偏誤 The Self-Selection Bias
 用電訪來調查每個家庭中的平均電話數,竟然沒有家庭沒有電話?給總是一再光顧的顧客「顧客意見調查表」?當遇到接二連三地衰事時,心裡總會吶喊:為什麼總是我每當我們是抽樣裡的一部分時,就容易犯下此偏誤,謹記在心!

49 聯想偏誤 The Association Bias
 經驗有時會引導我們鬧出蠢事,或者讓我們落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窘境,就像馬克吐溫所說的:坐在熱爐上的貓下次絕不會再坐在熱爐上,但牠也不會再踏上冷爐。即使經驗能提供我們累積所得的智慧,但一味地相信經驗也可能是一件危險或愚蠢的事

50 新手的運氣 The Beginner’s Luck
 要是當年拿破侖與希特勒沒有先前一帆風順的戰績,他們還會去動俄羅斯嗎?要是那些賭徒當初沒有贏錢,他們還會讓現在的自己如此狼狽嗎?當事情有個好開頭,進行得一帆風順,請格外小心,並嘗試去證偽自己的假設

51 認知失調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伊索寓言中,一再努力卻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最後倒嫌葡萄酸,不合自己的胃口?被套牢的股票還是可能有潛力?比賽得不到名次反倒嫌評審沒眼光?我們時常會對自己撒點小謊、自欺欺人,好讓自己好過一些;可是我們要知道,葡萄不會因為你認知的改變就掉進你嘴裡!

52 雙曲貼現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做決定的時間點與獲利的時間點愈接近,我們的情緒利率就愈容易跟著調升。今天得到一億元和一個月後得到一億有一百萬元你要哪種方案?領會了嗎?棉花糖實驗顯示:能夠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日後事業成功的一項可靠指標!及時行樂不失為一種好想法,不過請將頻率調整得低一點。當我們愈有能力控制衝動,就愈能避免此錯誤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看穿人心的問話術》書摘

《尋找腦中幻影》部分摘要

《認知心理學》課程心得報告